监管沙盒试点应用相继公布,央行强调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

2020-08-04 08:32 | 第一财经

  近日,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上海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即上海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而上海也成为扩大试点的6市(区)中率先公示创新应用项目的城市。

  

  除了上海,近期深圳也公布了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再加上成都、广州加入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名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加速推进。此前,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正初步形成。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一框架将逐步完善。8月3日,央行召开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强调,将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

  

  促进多维数据融合共享

  

  从公示情况来看,上海首批试点应用共有8个项目“入围”,其中金融服务创新项目4个,科技产品创新项目4个,申报主体涵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民营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等持牌金融机构及相关科技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批创新应用项目中,有5个项目是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联合申报,体现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多元生态融合。

  

  在技术应用上,试点项目则聚焦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前沿技术在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致力于提高金融便民服务水平、提升数据风险防控能力、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这也将有利于上海建设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具体而言,上海入围的8个试点项目分别是基于多方安全图计算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交通银行/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富数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区块链的小微企业在线融资服务(浦发银行);“上行普惠”非接触金融服务(上海银行);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供应链融资服务(上海华瑞银行);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与政务数据融合产品(中国银联/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信盟链”风险信息协同共享产品(建信金科/建设银行);“融通保”中小微企业票据流转支持产品(兴业数金/兴业银行);“易融星空”产业金融数字风控产品(上海聚均科技有限公司/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上述项目均是借助创新技术解决金融行业在开展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时面临的各种难题,如风险数据获取成本高、银行融资服务覆盖面小等,特别是对于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的“数据孤岛”问题,试点项目提出了创新方案。此前如何打破银企之间的信息孤岛,一度成为不少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苦恼。

  

  比如,中国银联、浦发银行、上海银行联合申报的“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与政务数据融合产品”,就通过利用政务等领域的数据,综合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搭建数据共享平台,为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身份认证、风险控制等场景提供支撑,打破“数据孤岛”,提升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及相关产品的用户体验。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金融数据服务政务及交通、医疗、教育等前端场景是目前金融科技的主要发力方向,借助该产品,可实现将金融机构的数据和能力嵌入前端场景当中,大幅提升前端场景在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身份认证、风控、信用评级等方面的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产品粘性,降低获客成本。

  

  “一方面,在政务领域解决资金发放环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金融机构也可通过本产品获取政务及其他行业端的数据,形成跨场景解决方案,增加数据的增值收入。”李峰说道。

  

  另外,“基于多方安全图计算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项目则是从惠民服务和中小微企业融资两大类场景切入,通过多方安全图计算技术,融合银行内部数据源与政府、电信等外部数据源,打破数据壁垒,准确识别企业集群背后的复杂关系链条及欺诈风险,可提升银行整体的风控水平。

  

  李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多方安全计算、图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尚无成熟经验可循,在项目顺利实施后,将利于优化银行中小微贷款审批时对于欺诈风险的分析流程,精准支持实体经济,提升客户贷款体验。

  

  支持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不止是打破“数据孤岛”,在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也承担着重任。供应链金融在传统信息模式的基础上,于风控环节纳入借款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贸易往来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信息,将有效提升风控效果。上海首批创新试点项目中,同样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方案。

  

  如浦发银行申报的“基于区块链的小微企业在线融资服务”,通过与供应链相关企业合作,打造“可信物流链”。货主可通过网络货运平台向司机下单,将托运人信息、付款信息、托运单号、承运单号等全量数据上链并存证;浦发银行则基于区块链获取不可篡改的完整数据,通过多维度的交叉验证,根据应收账款对网络货运平台融资并确保资金不被挪用。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该项目以物流场景为切入点,通过多方数据的链上存证,提高融资场景数据的完整性,提升了对订单全流程风险的监测能力,同时利用电子证照、数字证书等认证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对客户融资意愿的多因素核验,从而可有效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评估、审批效率等。

  

  再如华瑞银行申报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供应链融资服务”,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取代原有的人工审核,运用区块链降低数据被篡改的风险,综合构建智慧供应链。

  

  除此,另外几个项目主要涉及“零接触”式金融服务、票据融资等。其中,对于“融通保”中小微企业票据流转支持产品这一项目,李峰表示,“预计该项目系统上线后,将年服务企业1000家,年流转票据2万笔,年流转规模200亿元,将为我国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做出非常有益的探索。”

  

  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初步建立

  

  对于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试点的开展,李伟曾明确指出,上海要在试点过程中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强推进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数据交换管理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数据的管控,提升风险防控的能力和水平。从首批试点项目来看,这已有所体现。

  

  除上海之外,目前,多地也在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李伟在参加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时曾表示,在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发展的同时,央行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支持在上海等地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试点,在金融科技监管框架下将创新监管的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

  

  此前,北京已于6月初公示了第二批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入选项目;杭州则于6月23日开始公开征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创新应用项目;深圳于7月31日公布了首批金融科技试点创新项目。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称,当前入围项目主体多为持牌机构或者持牌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项目,今后随着各地政府监管经验的积累,也可考虑扩大“监管沙盒”的主体范围,不仅为持牌金融机构,也为各类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孵化试验的空间。

  

  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监管沙盒”的推进,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已初步建立。一方面,在监管规则方面,李伟曾发文称,央行正加强监管顶层设计,确定涵盖基础通用、技术应用、安全防控等方面的监管规则目录,加快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等;另一方面,探索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监管机制,同时,持续提升金融风险技防能力,运用神经网络、知识图谱、区块链等科技成果,加强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

  

  李伟还强调,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创设,将有助于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标志着我国在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责任编辑:陈诗霭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