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4年|银行业十大焦点

2025-01-02 09:17 | 金融界

  过去的一年,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快速变化,银行业面临着利率下行、息差收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诸多挑战。随着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银行积极探索,锐意变革,发挥支持实体经济金融主力军作用,夯实盈利增长和资本基础,保障经营持续向优向好。


  辞旧迎新之际,本文梳理了2024年银行业十大焦点,带您回顾过去一年银行业的关键动向。


  一、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


  12月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事实上,我国早在2009年至2010年期间一直沿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以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的局面。而此次重提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意味着长达14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发生了转向。


  二、两次降准三次降息


  从货币政策总量工具看,今年2月,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9月,为稳定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两次降准累计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


  从价格工具看,7月央行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10个基点至1.70%;9月,再次下调20个基点至1.50%,下调幅度为近四年最大。


  与此同时,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今年分别累计下降35个基点和60个基点,降幅均为历年最大。


  其中,首次降息在2月20日,1年期LPR没有下降,5年期LPR下降25个基点。第二次降息在7月22日,1年期和5年期LPR均下降10个基点。10月21日,1年期LPR为3.10%,前值是3.35%,5年期以上LPR为3.60%,前值是3.85%,均较此前下降0.25个百分点。


  三、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


  9月24日,央行等三部门明确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房贷利率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9月29日央行再发公告,明确存量房贷利率重定价周期和加点值可进行协商。10月12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陆续发布公告,10月25日起,将对存量个人房贷利率进行批量调整。除贷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且为二套房贷款的情形外,其他符合条件的房贷利率都将调整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30BP。


  多家银行明确,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将由银行统一进行批量调整,不需要客户提出申请。如果贷款人的存量房贷的利率已经低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30BP,将不会进行调整。而对于固定利率存量房贷,则需要先行转换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加减点的浮动利率,之后银行就会直接进行调整。


  四、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


  10月18日,国有大行集体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幅度从5至25个基点不等。这是继7月后,时隔不到3个月大行再度下调存款利率,调整后,大行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迈入“1”时代。


  自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以来,以大行为首进行的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已进行了五轮,分别在2022年9月、2023年6月、2023年9月、2023年12月和2024年7月。新一轮行业整体降息节奏明显加快。在7月25日大行宣布调整存款利率后不到一周,12家股份制银行也已全部完成存款利率下调,随后多家中小银行陆续跟进。


  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是此次存款利率下调的主要推动力。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3%,较今年二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远低于1.8%的警戒水平。中国银行研究院指出,近年来贷款利率快速下行,而存款利率保持刚性,导致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存款利率的下调是银行业应对息差压力的必要举措。


  五、“五篇大文章”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强调积极发展这五大金融领域,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科技金融方面,人民银行、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落地见效;绿色金融方面,碳减排等支持工具精准发力,绿色债券市场迅速发展;落实落细金融支持民营经济举措、明确普惠信贷工作总体目标等,让普惠金融有了更好抓手;养老金融方面,有序推进特定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商业养老金等业务试点发展,延长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实施期限,加大公募基金养老产品供给;加快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数字金融的发展为其他四篇“大文章”奠定良好基石。


  “五篇大文章”提出一年以来,银行业务布局和资源倾斜已初见成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6.21万家,获贷率为46.8%,比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19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3.2个百分点。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79万家,获贷率为55.7%,比去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6.03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个百分点。


  六、中小银行兼并重组


  近年来,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是金融工作的重点议题之一,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时提及“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在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展望中,也指出“持续有效防控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快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继续稳妥推进城商行、农信社风险化解,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


  有媒体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近200家中小银行注销(包括工商注销、批复合并、批复解散等情形,下同),主要为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远超过去3年(2021年至2023年)的总和。


  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落地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期限1年,可视情况展期。该政策适用于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按政策规定,发放贷款支持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和增持,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八、多次分红,增强投资者回报


  2024年,资本市场整体风险偏好下行,股息率高、业绩波动较低的银行股积极响应新“国九条”多次分红号召,纷纷推出中期现金分红方案,多家上市银行首度派发中期现金“红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一如既往担纲分红“大户”。据统计,六家国有大行今年将派发中期现金分红合计超过2000亿元,中期现金分红比例均达30%。


  今年以来,红利低波资产迎来价值重估,上市银行板块股价屡创新高。12月31日,202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落下帷幕,A股银行板块涨幅达42.84%,在30个中信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一。个股中,11家银行涨幅超50%,其中,上海银行、沪农商行、浦发银行、成都银行涨幅超过60%。


  同时,主要股东及董监高增持动作频频,浦发银行获第一大股东二级市场增持,“新希望系”打算增持民生银行至5%以上,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时隔两年再度增持自家H股股份,中央汇金也出手增持四家国有大行,保险资金积极加仓。


  然而,目前上市银行仍处于全面破净状态,股权再融资补充资本之路充满困难,资本补充只能转向二永债等资本工具。


  九、“双新”行动


  今年3月7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双新’行动”)。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召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工作推进会。


  “双新”行动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今年以来银行业积极服务“双新”行动。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银行机构落实落细已出台政策措施。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20.4万亿元,较年初新增6580亿元,同比增长5.8%。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方面,今年4月份,央行设立了5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十、理财资金入市


  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年内,工银理财、兴银理财、中邮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华夏理财、信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均公开发声,强调银行理财进行权益类资产投资的重要性。Wind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为6.76%,较6月末的1.72%明显提高;截至12月19日,2024年内共发行权益类理财产品206只,较去年同期的113只同比增长了82.3%。


  今年9月,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北京召开专题座谈会,表达了对包括银行理财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的殷切期盼,希望其更加成为市场运行的“稳定器”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发挥资本市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周子章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