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当坚持“不看帽子看里子,不唯文章唯实力”的引才原则,吸引更多有真才实学的“潜力股”
引进好青年人才就是奠基未来,使用好青年人才就是创造未来
近日,一则有关上海某知名高校在青年人才引进中“轻帽子、重里子”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媒体报道中还特别提及,一位出生于1997年、并没有什么特别学术“帽子”的年轻学者获聘该校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几何时,部分高校将青年人才引进的关注点聚焦于是否拥有一定分量的“帽子”,即常常以“帽”取人,这显然并不科学,也违反了“破五唯”的精神。因此,高校当坚持“不看帽子看里子,不唯文章唯实力”的引才原则,吸引更多真才实学的“潜力股”,引进、留住能够填补学科方向的“空白区”,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优秀人才。
事实上,青年人才正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些高校超前布局和引进青年人才的意识和机制尚未建立,人才落地保障性措施配套不健全,造成青年人才规模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切实增强人才引进的精准性,全方位调整过于看重“帽子”等“五唯”旧标准,有效拓宽人才引才渠道等,值得高校花大功夫、动真心思,自上而下规划改革,由表及里创新行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各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导向下的人才发展机制,实现精准“引”才,让优秀青年人才有更多机会扛大旗、打头阵、当先锋,让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人才在重要岗位上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全面提升人才效能。
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充分落实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的要求,引导支持青年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在突出大胆使用、强化职业早期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硬举措”,就进一步支持青年人才成长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国内一批高校贯彻文件要求,结合实际推出识别、联结、引进、培育与评价青年人才等创新举措,打造引人、用人的“示范区”,有力提升了高校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和贡献度。
面向未来,高校应坚持分类评价导向,根据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划分人才类型,分类制定多维评价标准,实施多类配套举措。对于战略科学家等顶尖人才,应着重考察其引领并谋划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学术视野、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对于应用性较强学科的青年人才,应引入产业、行业专家参与评价,着重考察其领域实践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优先吸纳企业出站博士后,或具有企业生产、设计或研发部门工作经历,具备领域丰富的项目经验的人员,探索采用技术型、科研型、教学型等分系列岗位设置,增强高校岗位吸引力。
高校还应探索多元引才方式,围绕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引才,确保人才队伍与新质生产力主阵地的精准匹配。结合人才总体规划,将引才目标充分授权、分解到符合标准的“单元”,精准实现以才引才、团队引才、项目引才。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围绕人才使用、授权松绑、揭榜挂帅、多元投入等关键领域,聚焦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战略方向,加大改革突破力度,构建激励创新、突出贡献的人才发展体系。
“创新”是决定未来成功的“密钥”,人才是教育事业的核心资源。对高校而言,引进好青年人才就是奠基未来,使用好青年人才就是创造未来。抛弃对“帽子”的执念,着重考察人才是否具备真才实学的“里子”,才有可能挖出一块块可堪培养的“真金子”。
(作者系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