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思文
“或许市场根本不缺钱。”近日,多位基金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大发感慨。
上周四,2022年首单公募REITs一日售罄,提前结束募集。记者获悉,该次发行的中交REIT单日认购规模或超过840亿元,如此火爆的一幕在年内基金发行市场遇冷的情况下出现非常难得。
盛夏即将到来之际,新基金发行能否与天气的渐热保持同步?《证券日报》记者观察近期新基金发行情况发现,清明假期前基金发行市场一度回暖,上周公募REITs发行也受到资金热捧,但在A股走势欠佳、渠道销售乏力的背景下,公募基金的整体发行情况仍呈现“冷暖相间”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持有期基金在这段时间脱颖而出,成为各家基金公司争相布局的目标。
125只新基金发售中
截至4月12日,全市场仍有125只基金处于募集期,其中有16只是1月份就开始募集的新基金,有23只为2月份开始募集的新基金,这125只新基金的平均募集期达到60天。
另外,还有25只新基金(A/C份额合并计算,下同)正整装待发,拟在4月中旬或下旬进入募集期。据此计算,在5月份之前全市场将有150只新基金与投资者见面。
根据最新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新基金份额发售之日起至发售结束之日止的期间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即将开始募集的这些新基金中,募集期在11天至30天的新基金达17只,有4只基金的募集期小于10天,其中有一只QDII基金和一只被动指数型基金的募集期仅有4天。
新基金份额发售公告显示,即将发行的31只新基金的平均募集期为22天,较3月份的平均募集时间有所缩短。
近期新基金发行有所回暖。数据显示,3月份成立新基金175只,与今年2月份成立的63只相比大幅增长。3月份新基金发行规模为1212亿元,较2月份的338亿元骤增259%,这也是今年以来基金发行规模最高的月份。
光大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前一周,新基金发行份额环比明显增加,发行规模合计294.39亿元,平均单只基金发行规模为6.85亿元。当周发行的基金,包括债券型基金18只、混合型基金12只、股票型基金10只、FOF基金3只。近期备受市场热议的2022年首单公募REITs产品更是实现“一日售罄”。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表示:“从历史走势来看,新发基金规模回升前的30天内,A股指数大多呈现上涨态势。伴随A股市场的企稳和市场赚钱效应的提升,预计基金发行市场将逐渐回暖。”
浦银安盛基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宏观因子不确定性加大,市场情绪较为脆弱。基本面筑底、外部环境好转、基本面修复信号出现后,市场才能有效企稳。”
国联期货分析师蔡家立表示:“3月份新基金发行逐渐企稳,市场资金活跃度有所提升,显示市场情绪在缓慢修复。”
持有期基金“盛行”
在25只即将进入募集期的新基金中,持有期基金有9只,占比近四成;指数型基金数量为6只,且大多数产品是宽基指数;债券类基金占比相对较少。
多位基金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各家基金公司争相布局带有一定封闭期的开放式基金,即持有期基金。这类基金的特点是,申购成功后至少要持有一定期限才能赎回。目前持有期较短的是7天,比如去年年底发行的备受市场关注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持有期较长的超过7年。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持有期基金的持有期限是1年。
为何持有期基金发行火热?雪球基金总经理栾天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一方面,基金公司希望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收益体验;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不需要担心因市场剧烈波动导致的巨额申赎压力,可以更好地追求中长期回报。投资者虽然会牺牲一部分流动性,但在封闭期内可避免因追涨杀跌导致的不必要损失。此外,带有一定封闭期限的基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金业普遍存在的‘赎旧买新’现象。”
北京地区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对《证券日报》记者称:“投资者已开始意识到‘炒股不如买基金’,更多的人倾向于把钱交给专业的人去打理,带有一定封闭期的基金能较好地规避‘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情况。”
“未来带有一定封闭期的基金会越来越多,因为基金公司希望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收益体验,监管层也希望逐步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另外,目前市场分化明显,风格切换也很快,如果投资者押错了单一风格的基金,体验会较差,时间成本也较高。因此,基金管理人会更注重风格的均衡,追求稳健的超额收益,提升投资者的持有体验。”栾天昊表示。
新基金发行
“冷暖相间”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