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乐山银行的13亿贷款风波,再次引起市场关注,此外,该行还面临着,信贷风控不足、非标投资规模过大,以及关注类贷款及不良贷款规模上升、净息差收窄等问题。
乐山商行追债15.6亿,业大公司现任法人称遭原法人“陷害”
风波始于2013年11月5日,武汉业大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业大公司”)以市政配套工程项目为由向乐山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乐山银行”)贷款13亿元,贷款时间为2013年11月5日至2015年11月5日,贷款到期之后无力偿还贷款。
然而,到了2015年,事态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业大公司的原法人姚某承诺帮助张某获取17亿元贷款,并以此作为条件,将业大公司的股权及相关债务全部转让给张某。随后,公司进行了股权和法人的变更手续。
今年4月16日,乐山银行将业大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偿还本息共计15.6亿元。作为业大公司现任法人的张某,也被要求承担偿债的连带责任。对此,张某深感冤枉,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被姚某摆了一道,却要背负如此巨额的债务。
除了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外,乐山银行作为一家资产规模达到千亿级别的地方城商行,其信贷风控水平的不足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非标投资规模庞大,房地产信贷不良率攀升至2.60%
从财务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9月末,乐山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009.56亿元,负债总额为1847.18万元,实现营收33.1亿元,实现净利润4.31亿元。然而,在营收上升的同时,该行的营业支出也在大幅增长,三季度末的营业支出为27.13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22.28亿元,上涨了4.85亿元,涨幅达到21.77%。其中,信用减值损失也相比去年同期的13.05亿元,增长了4.25亿元,同比涨幅达到32.57%。
联合资信在评估报告中指出,该行的非标投资规模较大,且个别出现逾期,在市场违约事件增多背景下,需关注其投资资产质量变化情况。此外,乐山银行信托受益权和资产管理计划投资规模也较大,业务结构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且个别出现逾期,相关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需保持关注。
从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乐山银行的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却下滑4.16个百分点。贷款及垫款净额占比上升,而投资资产占比则有所下降。从投资结构上看,乐山银行正逐渐将配置重心转向标准化债券,债券投资和基金及其他投资均有所增长。然而,乐山银行的非标投资余额虽然从2021年的251.51亿,压降至2023年的161.47亿,占比从42.74%,压降至23.25%,但非标投资余额仍处于较高水平,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
从投资资产质量上看,截至2023年末,乐山商行信托计划投资关注类余额7.00亿元,计提减值准备余额0.50亿元;不良类余额8.96亿元,从信贷资产质量上看,关注类贷款及不良贷款规模有所上升,关注类贷款32.6亿,不良贷款规模为15.87亿,2023年末乐山银行展期贷款余额40.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99%,其中12.83亿元划入关注类,6.44亿元划入不良。而房地产类信贷资产不良率高达2.60%。
贷款集中度问题也是乐山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截至2023年末,乐山银行前五大贷款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为26.29%、11.57%、9.32%、8.76%和8.43%,合计占贷款总额比重为64.37%。
从收益指标来看,2023年末乐山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相比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降至2.01%,该行的净息差自2021年来已持续下跌,此外,该行2023年末的资产减值损失相比年初增长了469%,这导致该行的盈利水平承压。
资本运作频频,冲击港股IPO
乐山银行成立于1997年2月,前身为乐山市城市合作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更名为现名。截至2023年末,该行共有机构80个,发起设立三家村镇银行,分别为仁寿民富村镇银行、乐山嘉州民富村镇银行以及成都蒲江民富村镇银行。
今年6月,乐山银行完成增资扩股工作,以每股3.24元价格面向新老股东增发10.80亿股,合计募集资金35亿元。增资扩股后,乐山银行法人持股比例以及国有法人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6月末,乐山银行法人股和自然人持股比例分别为99.88%和0.12%,其中国有法人持股比例70.96%。乐山银行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分别为乐山国投和乐山市财政局,持股比例分别为14.69%和10.59%,其余股东持股比例均未超过10%,无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据了解,公司频繁的资本动作,可能是为了冲击港股IPO。
2023年2月,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的2022年四川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名单,乐山商行就在其中。据联合资信披露,乐山商行将启动港股上市辅导工作,截至2023年7月,该行启动上市辅导工作相关事项已通过乐山银行董事会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