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发行基金仍在“潜水” 投资者信心待恢复

2025-09-01 09:55 | 全景网

  截至8月29日,全市场共有817只主动权益基金(以普通股票基金和偏股混合基金为统计口径,不同份额合并统计,下同)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处于“潜水”状态。其中,有726只基金成立于2020年至2022年期间(A股相对高位区间),占比超过88%。那三年里,权益市场出现过消费白酒、医药、新能源等极致赛道行情,高位发行的多只大规模“爆款”基金在随后的下跌中受到重创,至今仍未恢复。


  最新发布的2025年基金半年报数据显示,和成立时相比,市场高位成立的这些基金,整体规模和持有人均出现明显减少。其中,648只偏股权益基金的规模缩水逾万亿元,持有人户数从5111.53万户下降到2405.36万户,降幅超过50%。


  高位发行的基金多半亏损


  根据统计,截至8月29日,全市场有94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的最新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这94只基金中,有78只成立于2020年至2022年市场高位期间,占比达到82.98%。


  具体看,这78只基金中,有三只募集规模在160亿元以上,出自华南和上海的三家头部公募。其中一只名为开放视野的基金在2020年7月成立时,募集规模接近170亿元。虽然这只基金今年有20.11%的回报率,但截至8月29日,该基金A份额成立以来累计亏损22.48%,最新净值不足0.8元。另一只成立于2020年7月的创新趋势股票基金,当时募集规模达163亿元。该基金今年以来净值累计上涨66.15%,但成立以来依然录得近24%的亏损,截至目前,净值只有0.76元。


  此外,华南一家大型公募成立于2020年9月的港股通成长精选基金,当时募集规模超过90亿元,成立后以港股互联网、新能源为重仓标的。截至8月29日,该基金A份额今年以来累计上涨超过35%,但成立以来依然亏损26.78%。


  和股票型基金相比,偏股混合基金的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根据统计,截至8月29日,全市场有723只偏股混合基金的最新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723只基金中有648只成立于2020年至2022年市场高位期间,占比达到89.63%。这648只基金中,募集规模最大的是一只名为成长先锋的基金,其在2020年6月成立时规模达到320多亿元,该基金A份额今年以来累计收益近28%,但成立以来依然亏损16.31%,目前净值只有0.84元。


  规模和持有人显著减少


  对基金净值而言,1元是盈亏基准线。成立至今,上述大部分基金运行时间已有3年甚至有5年之久。由于净值长时间在1元以下,这些基金在亏损的同时,规模和持有人也显著减少。


  根据统计,刚披露的2025年基金半年报显示,市场高位期间成立且净值不足1元的78只股票基金最新总规模为592.28亿元,较成立总规模2027.21亿元下降幅度超过70%。其中,当初募集规模在160亿元以上的三只基金,最新规模均已不足50亿元。上述648只高位成立的偏股权益基金最新总规模为5409.41亿元,较成立总规模16209.88亿元缩水逾10000亿元,下降幅度超过66%。当初成立时,648只基金中有23只规模在100亿元以上,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这23只基金规模均跌破100亿元。


  持有人方面,2025年半年报统计的上述78只股票基金总户数为256.44万户,较成立时的有效认购总户数520.48万户,减少了逾50%。其中有11只基金持有人减少逾10万人,一只名为景气优选的基金,持有人户数从成立时的50.59万户锐减至3.01万户。该基金A份额今年以来上涨逾40%,成立以来依然录得33.49%的亏损。


  648只偏股混合基金方面,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的持有人户数为2405.36万户,较成立时的5111.53万户减少了52.94%。例如,沪上一家头部公募旗下的创新未来基金,持有人户数从成立时的306.77万户大幅下降到109.19万户。该基金在2020年10月成立时规模为120亿元,截至目前,成立以来累计亏损23.73%。


  投资者信心仍有待恢复


  华南一家头部公募市场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2025年以来,在新一轮行情带动下,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又回来了。但他观察到,本轮行情中市场资金更多偏向被动型基金,特别是ETF。“今年行情整体来说是很不错的,但依然有这么多基金净值尚未回到1元以上。投资者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信心,仍需进一步提升。”


  “我所在的基金公司前几年也发行过大规模主题基金。客观来说,这种极致的押赛道行为带来的净值下跌幅度较大,恢复起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将对基金公司的投研机制改革提出新考验。”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营销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创新药等主题基金迎来新一轮上涨。对于当下热门的赛道类基金,投资者切不可一味追涨,防止被套。


  实际上,从2023年以来,基金业出于对此前押赛道等做法的反思,已开启了一轮去明星化和投研机制改革。随后,在基金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也陆续推出。这一系列举措,均旨在提升基金持有人的体验。


责任编辑:周子章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