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应讲求节奏

2025-01-09 09:49 | 光明网-《光明日报》

  【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刘巍(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


  对于戏曲舞台表演而言,节奏至关重要。它能够描绘人物心境,传递丰富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演员每提升一个段位都需要各种表演节奏的加持。如果演员没有把控好节奏,戏剧就会丧失其韵味,从而失去感染力。


  戏剧表演的节奏首先体现在演员对角色的诠释上。演员需根据角色的性格、身份、年龄等差异,调整自身的表演状态和节奏。演绎不同角色时要表现出不一样的节奏,角色才能形象鲜明。例如孙二娘诨号“母夜叉”,因此她出场时带着毫不拖沓的念白,动作转身也不能矫揉造作,要干脆利落;又如杜丽娘柔婉温和,她出场时的节奏应该是婉转舒缓的,尽显人物的端庄秀丽。还有孩童的灵动、中年人的沉稳……都需要演员通过把握精准的表演节奏来呈现,使角色形象跃然舞台,深入人心。


  在戏曲演唱方面,更应把握节奏,一出戏有高潮,也需要有间奏留白。这就像中国的写意山水画,如果铺画得太满,就会失去美感。《林冲夜奔》中,有“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两句念白,词中所描绘的夕阳西下、阴云密布之景,映照出林冲命运的低谷与模糊不清的未来。念的时候,“愁云”二字要语速放缓、音调低沉渐弱,这样不仅可以展现落草忠良的悲愤凄凉,也可以带引观众的情绪渐入低沉。这样的留白就是节奏的一种,它隐藏在我们共同的审美感受中,唯有恰如其分的把握,才能激发我们对留白之美的体会。


  四功五法是演员掌握节奏的基础。四功是唱念做打,五法是手眼身法步。当演员将四功五法融会贯通,表演便能精通。戏曲看似运用千篇一律的四功五法程式化表演,实则是在细微之处见真章。戏曲表演要有大量的细微动作、神态来支撑演员的表达,推进剧情。如“手眼身法步”中的“眼”,有笑眼、迷糊眼、怒眼、凶眼、醉眼等多种表现技巧,用以支撑演员表演时的面部表情。若以“步”为例,则不同的脚步节奏,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年龄差异。昆曲大王韩世昌曾独创花旦脚步,提着脚后跟用脚外侧走小碎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活泼灵动。还有老旦角色脚步是走鹤步,尽显稳重端持;闺门旦角色步伐温婉柔缓,步履交错间尽显娴静之姿;而花脸角色则步伐雄浑有力,彰显其威猛之势。


  在程式的基础上,演员针对戏曲表演节奏的把握要基于自身理解和自身条件,不宜照搬。即使是演绎同一角色,不同表演者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精彩设计。例如侯永奎和裴艳玲都曾演出的《林冲夜奔》就并不完全一致,裴先生这版,融入了更多的武功表演技巧,这样可以展示她的特长,是适合她自己的。侯先生则更注意在展现人物气质上下功夫。两位先生在节奏上的艺术处理也不一样。这告诉我们,戏曲表演需根据自身条件量体裁衣。


  表演的节奏还需要演员进入角色状态,设身处地思考表演逻辑是什么,比如,这句台词为什么要用这个动作、表情?这里为什么要以沉默作为留白?


  以我曾经演过的林冲为例,在《林冲夜奔》中,林冲还未出场,就在幕帘里喊了一句“啊嗨!”这里的剧情是,林冲在火烧草料场之后,夜里偷偷逃走,由柴进推荐去梁山。按理说,夜里逃跑应该尽量保持安静,但林冲为何还要大喊一声呢?这就是中国戏曲中独有的“戏味”之所在。它表达的是人物的心情与心理状态,同时也是告诉观众“安静了,我要出场了”,随后观众就会给演员叫“碰头彩”。


  夜奔时的林冲,实属被逼无奈,他本不愿上山落草。对于这场戏的节奏把控,我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此一去搏得个斗转天回,高俅,管教你海沸山摇。”这里的“搏”,正是林冲被当时的社会环境逼到绝境时,他试图抓住命运最后一丝生机的体现。正是在这样的心境和状态下,他才发出了那声呼喊。


  戏曲节奏把控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沉淀与不断的磨炼,更需要演员通过学习、思考,不断突破自我,对戏曲有日益加深的理解。这个磨炼的过程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梅兰芳大师在其演艺生涯后期,表演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不再刻意关注手、眼、身、法等具体的表现形式,因为他已经完全“吃透”了角色,与角色合二为一。


  就我自己的表演经历而言,对此也有深刻的感悟。当年我偶然得到了一次为中央电视台录制《林冲夜奔》的机会,当时兴奋不已。然而多年后再回看,如果能晚几年录制这出剧目,等自己完全把握了这出戏人物内心的表演节奏,那么表演一定会更加完美。


  另外,戏剧不是一个人的艺术,它更依赖于双人或多人之间的巧妙配合。如何呈现角色之间微妙而深刻的情感交流,需要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不断磨合。精准把握搭档的节奏并与其互动交流,是推动剧情发展、深化人物关系、展现细腻情感的关键,可以让戏曲的魅力得以充分绽放。


  戏剧表演的目的是为观众呈现一部好作品,因此,驾驭戏曲的节奏,使其与观众形成情感连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与观众建立连接,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与互动。作为表演者,如果一味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而忽视观众,就会切断与他们沟通的桥梁。演员需要用眼神和气息与观众交流,与观众建立视觉和情感纽带,引导他们与角色共情。当你希望观众为你鼓掌时,必须把他们带入你的表演节奏,他们沉浸在表演中,自然会被你的情感所引导,跟随你的步伐,体验角色的人生瞬间,为你的精彩展示喝彩。


  在一代代艺术家的坚守下,古老的戏曲艺术在今天依旧焕发着青春光彩,作为传承者,我们需不断赋予其新内涵,对表演精益求精,努力让戏曲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光明日报记者李晋荣光明日报通讯员李方漪、王政阳、杨皓然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8日16版)


责任编辑:高冉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