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火龙 耀舞香江

2024-11-19 10:32 | 光明网-《光明日报》

  【非遗撷英】


  开栏的话


  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大坑舞火龙,澳门道教科仪音乐、澳门鱼行醉龙节,台湾布袋戏、歌仔戏……从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到生活民俗、民间节庆,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且很多非遗项目与内地(大陆)渊源深厚,在保护传承过程中各地也有诸多交流合作。这些文化遗存在推陈出新中赓续发展,愈加熠熠生辉,向世界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珍贵记忆,也承载着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情感。


  本刊今日起推出《非遗撷英》专栏,陆续介绍港澳台地区的非遗瑰宝,带读者领略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非遗之美,感受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血脉联结。


  作者:叶德平(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传承教育与艺术管理荣誉文学士课程统筹主任、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百年火龙 耀舞香江

 

  香港舞火龙“起龙”阵式的迷你模型。香港文汇网图片


  锣鼓响起,火龙翻飞。每年中秋节前后,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香港传统民俗活动——舞火龙都会如约而至。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健儿们手持长杆奋力舞动,火龙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低头俯冲,在街巷间蜿蜒前行、气势恢宏,所到之处挤满了观众,人们不停拍照、欢呼喝彩,整个过程热闹非凡。


  如今香港仍保持舞火龙传统的主要有两个地方,即大坑和薄扶林村。2017年,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就包括“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和“中秋节—薄扶林舞火龙”。二者起源相近,传说19世纪末当地发生了一场瘟疫,当时村民相信香火能驱除瘟疫,而龙在中国文化中又是祥瑞的象征,故以火龙巡游来净化全村、为居民祈福。它们的实践时间都是在中秋节,不过前者是一连三晚(中秋节前夕、中秋节正日、中秋节翌日),而后者只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日两晚举行。


  薄扶林村以世代居住的村民为主,而大坑位处铜锣湾,如今已由客家村落转为繁华商业区,原村民陆续迁离。大坑舞火龙现在主要在开阔路面上舞动,龙身较大,表演性更强;而薄扶林舞火龙主要穿梭在薄扶林村狭窄的道路,龙身较小,地域性更强,二者各有精彩之处。虽然同是港岛区上的舞火龙,但因为前者于2011年6月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所以更为民众所熟知。

百年火龙 耀舞香江

 

  香港大坑火龙文化馆内展出的火龙头模型。香港文汇网图片


  每逢中秋临近,居住在大坑的居民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制作舞火龙所需的龙和花灯。对他们来说,舞火龙不仅是一场节庆表演,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邻里深情。如今,不少已经搬离大坑的市民,也仍然保持着看舞火龙的习惯,有人甚至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大坑帮忙扎制火龙。


  大坑火龙全长约67米,分成32节,龙体由粗麻绳扎制而成,龙身则是用稻草(以前大坑田间有大量稻草,今改为珍珠草)包扎。龙身既成,就到龙头。龙头是由藤条屈曲为骨架,辅以锯齿铁片做龙牙,双眼是两只手电筒,舌头则是漆红木片。舞动时,龙身插满正在燃烧的长寿香(线香),由插满线香的沙田柚制作而成的龙珠带动引领,绕境巡行。


  整条火龙重量超过100公斤,光是龙头就有48公斤重。舞动前,会由嘉宾或长者将数万枝长寿香细密均匀地插满龙身,舞动起来火光点点、烟香四溢,颇有蛟龙出海的气势。大坑舞火龙全程需要300多人参与,但街坊邻里全是义务帮忙,齐心协力传承守护这一珍贵传统。舞火龙的花样很多,有“双珠戏火龙”“火龙过桥”“喜结龙团”等动作,一招一式都蕴含着香港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晚上6点,大坑火龙在大坑莲花宫点睛开光后,便移步安庶庇街插香起龙。然后,火龙会先表演“喜结龙团”,跟一众嘉宾观众打个招呼。接着,沿着浣纱街、京街、新村街、施弼街、书馆街等巡游。巡游完成后,火龙会回到浣纱街“换香”。旧的香拔出来,主办单位会派送给观众,图个吉利。换上新香后,火龙会回浣纱街继续表演。“火龙过桥”“火龙缠双柱”“彩灯火龙结团圆”三部分表演完成时,已经差不多晚上10点了。

百年火龙 耀舞香江

 

  每年中秋节前后,热闹的大坑舞火龙成为香港文化旅游的亮丽名片。新华社发


  近年来,火龙还会舞至邻近的维多利亚公园,参加中秋彩灯会。火爆场面映衬着灯光、月色更加迷人,吸引不同肤色的游客前来体验这浓浓的中华传统节日氛围。


  为保护传承舞火龙文化,大坑坊众福利会在2019年起开办相关活动,包括设立小火龙青年团,带领青少年认识大坑舞火龙文化及手艺,培养更多“龙的传人”。今年中秋节期间,在大火龙的身边,出现了由百余名小朋友合力舞动的长达20米、由一万粒LED灯点亮的小火龙。大小火龙“双龙出海”,让观众大饱眼福、直呼精彩,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更让人欣喜的是,2022年,大坑火龙文化馆建成,成为香港首个历史建筑活化与非遗项目相结合的展馆,生动讲述着香港这一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背后的故事。馆内展示的栩栩如生的龙头及舞火龙中“起龙”阵式的迷你模型,辅以馆内播放的介绍影片,将观众瞬间带到了火龙翻飞的热闹场面。


  香港特区政府亦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舞火龙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非遗办事处定期举办多项公众教育活动,比如让非遗传承人亲身向公众介绍大坑舞火龙的历史以及火龙扎作技艺的特点等,让更多市民和游客了解这项古老习俗的起源、发展以及在香港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香港首份非遗清单、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三大非遗名录的项目,又地处核心旅游景区,大坑舞火龙成为香港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年,香港旅游发展局不仅把火龙路线延伸至铜锣湾道,还特别在维多利亚公园进行现场直播,线上线下一同分享浓厚的中秋节庆热闹气氛。


  不仅在香港,广东、湖南等地也有舞火龙的传统。龙在中国人眼中是神圣的存在,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福或欢庆是全国很多地方的共同习俗。火龙舞动,始于祈福,如今百年火龙在香港越发欢腾,这不仅源于香港市民对中秋团圆和美好生活的不变向往,也蕴藏着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温情敬意和赓续传承。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9日12版)


责任编辑:林林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