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菲曼IPO:毛利率远超同行 委外加工费超过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之和

2025-11-28 09:46 |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王琳 每经编辑|陈俊杰


  定位为高端耳机制造商的昆山海菲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菲曼)即将迎来IPO上会。招股书显示,海菲曼在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下同)的毛利率大幅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但是,海菲曼的销售费用率明显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研发强度则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外协生产是海菲曼重要的生产方式,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委外加工费甚至超过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之和。值得一提的是,海豚通讯(东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豚通讯)是协助海菲曼生产真无线耳机的第一大外协厂商,但海菲曼在2024年真无线耳机产量同比下降超两成的情况下,对海豚通讯的采购额反而同比增长了超四成。


  高销售费用率,低研发强度


  海菲曼主要从事自主品牌“HIFIMAN”终端电声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包括头戴式耳机、真无线耳机、有线入耳式耳机、播放设备等。


  从业绩表现来看,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三年一期,海菲曼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4亿元、2.03亿元、2.27亿元和1.07亿元,其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02.52万元、5410.80万元、6436.03万元和3089.59万元。


  在这背后,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海菲曼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5.06%、68.18%、70.10%和66.80%,远高于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数的33.83%、37.24%、37.48%和38.87%。而且,海菲曼在报告期内境外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六成,各期间境外业务的毛利率分别高达72.14%、77.40%、77.35%和72.91%。


  此外,尽管海菲曼表示其产品定位于高端电声市场,但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海菲曼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9.75%、18.85%、19.99%和20.43%,明显高于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的10.66%、12.31%、11.77%和12.17%。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海菲曼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66%、5.20%、4.93%和4.91%,分别低于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的6.72%、6.67%、5.57%和5.84%。


  去年真无线耳机产量下降超两成 对外协厂商采购额反而增长愈四成


  海菲曼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以自主生产为主,外协生产为辅。其中,海菲曼基于产品战略布局、生产成本、产品周期性等因素的考量,将电镀、主板SMT加工、喷漆、部分耳机组装等工序交予外协生产供应商进行生产。


  不过,报告期内,海菲曼的委外加工费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分别为25.33%、23.18%、22.06%和16.82%,这一比例在2022年至2024年各年度甚至高过同期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之和。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此前海菲曼对交易所审核问询函的回复,海豚通讯是海菲曼2023年和2024年的第一大外协厂商,海菲曼对其采购额分别为441.82万元和632.55万元。


  海菲曼表示,其是在2023年开始与海豚通讯进行外协加工合作,海豚通讯当期进入前五大外协厂商之列,主要是因为公司研发新品真无线耳机销售增长较快,该款耳机系委托其生产,因此2023年、2024年采购规模较大。


  不过,与海菲曼在2024年对海豚通讯的采购额较2023年同比增长超四成不同的是,海菲曼在2024年的真无线耳机产量为3.48万个,较2023年的产量4.66万个反而下降了超两成。


  那么,为何海菲曼在2024年真无线耳机产量同比下降超两成的情况下,其对海豚通讯的采购额反而同比增长了超四成呢?


  对多种原材料采购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可比价格


  在报告期内毛利率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的背后,记者还注意到,海菲曼对多种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可比价格。


  具体来看,海菲曼对交易所审核问询函的回复显示,海菲曼在报告期内向主要供应商采购的网盖、芯片、“滑动块外套银色,铝合金CNC(24*14.5*8mm)”价格分别较市场可比价格低12.14%、8.82%和18.67%。海菲曼表示,“滑动块外套银色,铝合金CNC(24*14.5*8mm)”采购价格相对较低是因为采购量较大获得一定价格优惠等原因所致。


  记者注意到,根据天眼查,海菲曼“滑动块外套银色,铝合金CNC(24*14.5*8mm)”的供应商广州市华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的参保人数为2人,网盖的供应商东莞市明坤五金有限公司在2024年的参保人数为0人。


  此外,根据此前海菲曼对交易所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海菲曼在主要原材料薄膜材料及金属导电辅助材料的采购中,存在员工个人进行采购后报销的情况。


  就相关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于11月25日向公司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责任编辑:高冉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推荐阅读